亚隆:为什么我终生无法摆脱你,妈妈
本文看点:
妈妈的付出总是不被别人看见,孩子的诉求也总是不被大人理解。
【资料图】
于是,不同的群体之间,矛盾愈演愈烈。
如何破局?
周五
思维
全文共3914字,阅读时间10分钟
聒噪的夏季即将过去,但全网再次被《热烈》,燃炸了。
不得不说,导演用足了心思,把小人物的大梦想写进了骨子里:街舞少年逐梦,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获得成功的励志喜剧故事。英雄之旅的结构,一波三折的情节,让这部电影收获9.7的高分~
然而,我却看哭了。
就是刘敏涛饰演的妈妈,替儿子上台演出的那段。原本拍摄的时候,也没有设计流泪的场景,但刘敏涛把自己演哭了,她说:“在泪流满面的时候,我能感受到她(剧中母亲杜丽莎)内心的热烈,她也有落寞,四十几岁,把儿子养大,就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因为感同身受,所以泪流满面。”
刘敏涛感同身受的泪水,不仅再次圈粉无数,也狠狠地戳中台下每一个妈妈的痛点:
成为妈妈后,你内心深处的那些梦想,还有吗?要不要坚持?
除了做饭、洗衣、接送,缴费,陪伴,妈妈还有其他的身份和价值吗?我们真的完全理解孩子吗,孩子会真的能理解我们吗?身为全天下最伟大的身份,妈妈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?
看完亚隆的《妈妈及生命的意义》这本书,我对“妈妈”这个称呼的定位和意义,愈发清晰了起来。
亚隆在这本书里,以治疗者和写作者双重身份,穿梭于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,虚实交错,有治疗后欣慰的欢乐,也有治疗中挑战的酸爽,亚隆用生动的笔触记录着他和病人真实的治疗过程:
有“死亡顾问”葆拉、让亚隆渴望投入怀抱求安慰的梅格诺莉亚、丧夫后绝望冰冷、逼迫亚隆接纳自己人生的艾琳、以及从未正面认可过自己的妈妈...
我在不同的故事中,读到了不同的自己:倔强、求认可、脆弱...反复读了几遍之后,我终于读懂了书中的奥义:
终其一生我们要做的,不是求认可,也不是孤活于世,而是与自己和解。
01
妈妈:她们也有自己的梦
梅格诺莉亚是个年迈古稀邋遢的胖女人。她两腿瘫痪,一直找不到原因,经常想象有虫子在皮肤上爬,很苦恼。
她一直想做老师,但一直没当成,所以她觉得自己一事无成。十几岁父亲就去世,母亲也失踪了15年,她一个人抚养7个兄弟姐妹,她的婚姻只有14个月就结束了,她有很多牢骚,也有很多期待,从来没有如愿过。
这个有些老套但又熟悉的场景你是否也经历过?
就像《热烈》中刘敏涛饰演的单亲妈妈杜丽莎,曾经也和丈夫有着对音乐执着的热爱,曾经自己也是属于鲜花掌声铺就的舞台,但丈夫去世后,她不得不洗去铅华,开一家小吃店,维持生计。
直到有一天她为赚钱重新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时候,被儿子偷偷看到,那一刻不管是刘敏涛,还是台下的妈妈们,都泪目了:
刘敏涛泪目,是因为她真真体会到了一个中年女性的心酸、委屈和遗憾,为了抚养儿子,照顾亲人,放弃了自己半生的热爱~生孩子以前,那个舞台承载了她所有的梦想啊!共情的一瞬间,或许她已分不清到底是身在剧中还是诉说自己;
台下的妈妈们泪目,是因为杜丽莎或许勾起了自己深藏心底的东西,关乎曾经的诗和远方,也关于自己未完成的那些梦想。
妈妈们,曾经也有一个独立自由爱幻想的小女生,曾经她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啊!
就像梅格诺莉亚心里有个教师梦,但父亲离世、母亲失踪,她只有把自己的梦想收起来,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抽屉里,默默抚养7个兄弟姊妹长大,她的期待和希望,也一起被岁月冲刷得越来越干净。
亚隆给出的解药是倾诉。
在漫长的育儿中,我们学会了少说多听。在聆听中,感受、触摸孩子的需求和心声,却忘记了作为妈妈的我们,也需要被聆听。
我们也需要倾诉我们的慌张和失落,我们也需要表达我们的渴望和自由。如果长时间被隐藏,就会幻化成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病症,提醒我们。
在随意放松的治疗环境里,大家敞开心扉,越来越发现梅格诺莉亚身上太多的闪光点,那个病态的老人不见了,大家见到了一个生动饱满、有血有肉的女人。
“若能学着倾诉它们,像今天一样直接面对它们,你就不会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它们——说你的放那子有问题、双腿有毛病、或是皮肤上有虫的感觉。”
亚隆想到了梦中给妈妈讲各种道理:我希望有我自己的思想和梦,你也该有你自己的。我希望你不要再萦绕在我梦里。
妈妈却说,爱儿,那是我的梦。做妈妈的也有她们自己的梦。
醍醐灌顶。亚隆用尽毕生时间去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,梅格诺莉亚却教会他,那些视为模范的人物,也会受模范所折磨。
她们也会失望,也会为母亲的去世而哀伤,她们也会怨恨人生,甚至用伤害自己,停止奉献。
02
孩子:我表现得怎么样? 妈妈?
标题中的这句话,在书中出现了至少16次,几乎贯穿于全书始末。
亚隆在书中如实写道:终我一生,我都追求解放和成长。难道我既没有逃脱我的过去,亦未摆脱母亲?
求得母亲认可、理解的渴望,在书中随处可见:
癌症末期病人葆拉。
虽然接二连三的手术切除了她的乳房、淋巴结、卵巢、肾上腺,但癌细胞依然恶性蔓延。
来日不多的葆拉,悟出了生命的黄金时期,即在面对死亡时把生命发挥得淋漓尽致,让自己全神贯注在自己最关怀的一切——好友的聚合、四时的变换、海水的起伏。葆拉在即将离别世界的时候,活出了生命的意义。
她给13岁的儿子写了人生告别信,谈及她面对的死亡,作为对儿子最后的告白;她给已逝哥哥写了信,心中表达了所有她来不及向他说的话。
亚隆流下了遗憾的泪水。他想到了妈妈,虽然都爱对方,但从没有像两个双手和心灵那样清澈入镜般的交流或者沟通过;在岁月的洗磨中,她们故意忽略对方、害怕、控制、欺骗对方。
这个遗憾就像一个上好发条的闹钟一样,每当治疗中出现和妈妈有关的影像,都会自动从脑海中弹跳出来,即使在他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,他也会在心中呼喊那个已经问过千万次的问题:“我表现得怎么样?妈妈?”
写下最后这句话的时候,我想到了央视主持人朱迅。
在参加一档访谈节目时,朱迅面对镜头发问母亲,又像自言自语:“妈妈,你不爱我吗?一点都不爱吗?”
这个十几岁就留学日本,两次身患癌症却得不到母亲一丝关怀的坚强女孩,母亲的爱,成为她一生的痛!而母亲却认为,不是不爱她,而是三个儿女中,朱迅独立又优秀,还找了好老公,所以不需要母亲操心。
独立,优秀,能干,就不需要母亲的认可和爱了吗?
绝望冰冷的艾琳。
艾琳的老公杰克得了恶性脑瘤,身为外科医师的她却一点也帮不上忙,身为朋友的亚隆,足足陪伴了艾琳五年。
前三年的治疗,一直举步难行。亚隆劝艾琳走出来,爱琳却认为亚隆生活得如此幸福,理解不了失去的哀伤。
一直到亚隆明白,“不能把个人的观点施加在病人的身上,而是要从艾琳的窗口来看待这一切”的时候,真正的关怀出现了。
亚隆的那句“我会和你一起经历这些过程”,对艾琳来说这是莫大的勇气;对亚隆来说,这却是在补偿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——母亲从来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关心他,或者没有以亚隆需要的方式去关心他。
亚隆的伤痛,难道不是我们的伤痛吗? 很多时候我们被母亲的爱重重包裹,却感受不到满足,只有窒息和匮乏。
妈妈们用自己执拗的方式,为我们操心吃穿,设计人生路线,穷尽一切她们能想到的周全可是,这是我们需要的爱吗?
前方的路崎岖且道长,但我想试着自己走。妈妈,你能理解,相信我吗?
03
我们:与自己和解,
才能看见妈妈,理解孩子
35岁的梅娜离婚后一直生活在悔恨中。她生气前夫耗费了她10年的宝贵光阴,她再也不相信男人了。
尽管亚隆用尽解数,梅娜每次都会提醒治疗师,我这可是拿了150美元来做咨询!几个回合下来,亚隆崩溃了。
自己一再施与,对方却一再索要,这种没有回报的付出,让亚隆本能地联想到母亲。当亚隆冲破阻力,继续保持坦诚,梅娜的心一点点被打开了。这让亚隆深深地感受到:
如果我们在真心在乎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美好的形象,就会更加爱自己。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,如果我们能理解自己,也就会理解他人。看到自己的美好,也就能看到他人身上的美好品质。
因为我们给不了孩子,我们身上没有的东西。
我们刷手机,孩子就学不会自律;我们苛求自己,孩子就很难学会自爱;我们自卑,孩子就很难学会自信;我们阳光,孩子就很难不开朗。
我们能接纳自己,就能接纳母亲;我们能看见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,就能理解母亲的苛责与抱怨;我们能敞开自己的心扉,就能接纳母亲的狭隘;我们学会欣赏自己,就能看见母亲的种种优点。
我们自己,才是连接世界的本源和桥梁啊!
04
写在最后
读完这本书,有一句话反复在脑海里盘旋:
妈,我们得分开,不要相互束缚,才能成为完整的人。
不是冷酷无情,也不是不负责任,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深情。我们独自而来,又孤身而去,虽然残酷,但我们都要面对它。
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,妈妈也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。温尼科特60分的妈妈,真正的含义是指:
60分奉献给孩子,其他40分,要用来滋养和活出自己,完成自己未完成的自我。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各自独立,在独立中欣赏和见证彼此成长的美好。
我们应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,和自己和解,才能看到孩子,看到更多你以前看不到的角度。
这也是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」的意义,我们不是要做100分妈妈,我们先要做自己。
我好了,孩子才会好,整个家庭才会更好。
标签: